公民寫手

劉冠呈:連結農村、校園的草根實踐

文. 攝影/劉冠呈

2010年的秋天,我們在清華大學這所以理工科系為主的校園,承接了野草莓時期成立的頭前溪社,展開了我們連結大學生與農村的旅途。我們知道全台灣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正跟我們走在類似的道路上,但我們也期待與大家分享我們看到的獨特風景。以下,我們將分三個部分說明我們所作的嘗試。

在校園裡聆聽農業

我們進行的校園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部分:講座與讀書會。

我們把講座定位成一個捲動校園的基礎,吸引對農村或農業議題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生們加入。我們一個學習一共舉辦了五場講座,請到了在各個領域努力耕耘的講者們,來和我們分享各式各樣的議題。

新竹教育大學的張瑋琪老師,和我們分享了日本的食農教育政策,開啟了我們對食物一種全新的想像,食物不僅提供了我們一天生活所需的動力,更包含了生產的脈絡,是居住在城市的我們,與農村發生關係最直接的起點。

交大的林秀幸老師和我們談了一些進入農村的方式,讓我們在方法和觀念上有了基礎。

而清大的彭明輝老師的演講,讓講廳爆滿,學生與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一同思考在石油危機的前夕,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彭老師對國際情勢提出了精闢的分析,提醒我們,糧食問題就是國安問題,在政策的層面上,台灣的應對早就慢了他國好幾拍。

關於讀書會,我們則定位為社團幹部和社員的進修課程,讀一些較為專業的理論性書籍,從學術的角度,掌握思索農村與農業的方法;或者,讀一些文學的著作,從感性和藝術的角度親近這塊土地。

我們讀了鍾理和吳濁流的小說,瞭解了早期知識份子眼中,台灣農村的樣貌。也讀了俄國農業經濟學家Chayanov的《農民經濟組織》,Chayanov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農村的生產方式,解析了農村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組織,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之間不同的運作方式。

在書本和講廳之外,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走出校園,實際走入農村,走進農田,操作農務,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快樂與辛酸。社團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是帶動校園與在地農村的連結。

在活動中連結農村

由社團協助的在地連結工作,主要有清大的服務學習課程,與青平台合辦的Go Local活動兩者。

服務學習課程帶動學生參與在地的事務,許多學生,就因為這樣的契機,參與了竹東農會在三重埔舉辦的地瓜節活動,成為裡面的工作人員,與當地人一同工作,談天同樂。在學期末,這個課程的學生也做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記錄自己一個學期以來在農村的點點滴滴,記錄自己看見的農村風貌。Go Local活動則帶領來自各地的學生體驗了種稻,從插秧到收割的所有過程。社團成員在其中同時是工作人員,也是參與者的角色,一面學習農務,一面帶動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連結。

Go Local帶動了學生與在地的緊密連結,許多學員在常態活動的時間之外,另行到當地幫忙農務。此外,也不定時舉辦同學會等等活動,在一同流汗之餘,也一同歡笑。

上述的服務學習與Go Local活動,帶動了學生與在地的連結。除此之外,我們也協助過蘆荻社區大學的活動,與社大的學員一同認識二重埔、三重埔的歷史文化。社大學員很多也都是農村出身,務農的經驗比城市長大的我們要豐富許多,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學習的,甚至比他們更多。對他們來說,來到這裡,是重回自己孩提時代的場景,而對我們來說,則是在重新認識父母,或祖父母口中,不斷聽聞卻鮮少親近的故鄉。

在實踐過程參與運動

社團因為社員個人與運動團體的連結,以及我們長期活動的竹東二重埔、三重埔地區遭受浮濫土地徵收之苦,一直積極參與相關的抗爭行動與在地組織工作。

這一年(2011)主要以協助二重埔自救會、捍衛農鄉聯盟及台灣農村陣線為主。幫忙在地自救會,多是製作標語與抗爭道具;4/19縣府帶開發單位來探勘設置三重交流道,不讓自救會成員靠近,我們在前一天便協助製作了百多個稻草人,插滿官員所到之處。協助捍衛農鄉聯盟,則從零星的到台灣各地協助自救會串連外,也協辦了農盟第一次的共識營與幹部訓練。多數社員更參與反國光石化抗爭,及7/17重返凱道等社會運動。

社團一直深信,運動作為自我教習的過程,能夠帶給行動者個人的改變。我們除了自身投入外,也鼓勵身旁的同學與學弟妹們一起參與運動。

延伸閱讀
   青年援農系列

01  何欣潔:莫拉克災區、農鄉重建與我
02  陳韋賓:一個農家子弟,重新認識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