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黃博志:從母親的離農,重新認識土地

問:是因為是哪一個(或多個)關鍵的特定事件、議題或人物,讓你真正開始關心農業?

我媽媽的職業流變,從離農、回農以及這之中的輾轉變化,是近幾年來影響我創作方向的一大因素,而她的失業是其中最大的刺激。畢竟她的流變,在許多方面,都直接和間接的牽動著我的生活。所以也讓我的創作從關心自己的問題,慢慢轉變到經濟問題、農業問題,甚至更單純的到我媽媽的問題上,但我想從她身上,也可反應出整個體制上的問題。

問:你如何運用自己最擅長的專業、能力,表達你對農業、農村、農人的關心,並展開實際行動?

我一直都是以藝術家的角色並透過藝術作品、展覽、活動的方式表達我的概念。我最擅長的是處理動態影像和聲音的部份,最近也利用攝影和訪談錄音來記錄離農婦女的故事,而我媽媽便是第一個被記錄的對象。

我也將這些記錄作為我今年個展 「清水里147號」的主要內容 ,藉著她的故事、她的職業流變,我想可以間接反映50年來,台灣的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也讓我可以更認識她的過去, 很多過去不了解的事情現在可以理解或諒解。

她總是有種樂天知命的態度,也認為對的事情會慢慢彰顯出它的價值。現在她很樂於有機耕種的樂趣中,並且重新認識她所熟悉的土地。
訪談錄音

我媽媽出生新竹新埔清水里,很年輕就離開農村,但因緣際會,之後又嫁回了農村,但務農無法養家,只好再次選擇離開外出工作,曾經待過成衣廠、加工廠,做過家庭代工、臨時工、駐廠人員、計時人員,也領過失業救濟金,輾轉幾十年來陸續在清水、楊梅、板橋、觀音、新坡、中壢等處落腳。後來我的外婆過世,清水老家需要有人看管,她重返清水里,並且從事有機耕種。

記錄過程中,我的媽媽不喜歡入鏡,總是閉著眼睛緩緩道來過去的回憶,所以經過討論,選擇目前最貼近她生活的四隻狗來代替她現身,因為是她熟悉的事物,她也較有意願以及輕鬆地參與拍攝、提出建議和一起選擇要展出的照片,這是過程中比較特別也有趣的經驗。

最後我將她口述的生命經歷錄音作為口白,加上以三台幻燈機播放著時而相互交疊、相融、淡入、淡出或時而失焦的四條狗的影像和幻燈機切換的聲響,成為作品《147號》。我的媽媽好像一個座艙長一樣,領著四隻總是在尋找記憶氣味的狗,也守護著外婆的靈魂,帶著他們透過耕種,重新發掘沉浸在土地裡的記憶。
清水里147號 展場紀錄

展覽中另一件影像《四個兄弟》作品,我在廢墟般的鄰居老宅和曾經人來人往的古道中施放煙霧彈,加上我媽媽說的故事,雖然那是我所沒有觸及到的時代,但這些土地、靈魂始終會存在,在她的記憶、在她的身體裡。

她說了三個故事,故事裡剛好都有四個兄弟,作品也以此為名,故事中有過去清水和觀音設置大潭電廠支線電塔的記憶,電塔的路線從清水到觀音,剛好是她的生命路徑之一,也就是她的婚姻,但兩個地方的電塔設置,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她也談到杜邦、六輕設廠,這些企業如何透過村長遊說村民賤價賣地的過程,以及農村人口外移,鄰居卻都像人間蒸發般不知去向,但為了維護地上建物所有權,保留了農舍,卻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偶爾重返老家清理,只聞其聲而總不見人影。

在我聽來好似神話故事般,生命雖然暫時消失了,這些靈魂存留了下來,狗狗們總是喜歡跟著我去這些地方散步,牠們拼命的尋找過去的氣味,好像在跟誰對話似的,把自己沉浸在記憶裡,一個我沒有經歷過的神話故事。
訪談錄音
訪談錄音
訪談錄音

問:請說明你曾經或正在進行的行動,以及你投入的方式?

過去有幾件作品主要是在加強和改善企業、消費者和商品間的關係,透過消費,我將商品的包裝轉為可閱讀的文本,利用包裝上的聲音、影像、文字、漫畫等等方式,讓消費者可以閱讀到關於農業、關於環境的資訊, 希望消費在價格之外還多了些價值。其實這是一個將「現實」商品化的過程,而這恰巧也是政府一直以來,處理我們的「現實」的方法。

《公平交易冰棒》Fair Trade Icepop 應該是我第一次完全以農業議題為為主要概念的創作,這件作品因為是透過實際的商品販賣模式進行,最後也將收益在扣除成本後,將盈餘捐獻給助學計畫。《公平交易冰棒》是與春一枝公司進行合作,因為認同春一枝的理念,當然也覺得好吃,所以大膽的向春一枝提案。

取名《公平交易冰棒》有些諷刺的意味,而不是在談公平交易,其實是透過水果製成冰棒的生產、消費、蒸發過程,反應台灣農村面臨的消失危機,也再暗喻一點都不公平,好東西通通都消失蒸發了。

冰棒包裝上的圖像和文字,則說明政府制定的各項錯誤政策對台灣農業所造成的衝擊,如台灣品牌技術的流失、中國農產品的低價傾銷回台、非法圈地農地消失、產銷體系的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等。
作品照片

《公平交易冰棒》這件作品,概念發想的時間不算,實際製作的時間並不長,大約兩個月,主要是花在設計包裝與撰寫文字上,經費主要來自於策劃展覽的單位。


「農村拉皮戰,獎金千千萬」

前幾天想起小時候夏天的午餐,偶爾會是被剖半的小玉西瓜,用湯匙挖著吃。我隨口問了我媽,「現在我們家都不再種西瓜和米了嗎?」她回答說,「哎又,種了賺不到來吃喔,不然也很想回鄉下種菜,健康又自在。」我母親話中其實可以聽見農民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東西賣不出去」,也就是產銷體系的缺乏。

反觀被粗糙審議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計畫用十年的時間,投入1,500億的特別預算,來進行所謂的「農村再生」,在這抄「日」仿「德」的法令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條對於農村景觀的拉皮工程,看不見日本正在積極進行「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國民運動,德國將「維護農耕地景」做為基礎原則的發展計畫,更不見體恤農民及真正符合農民利益、維護農村永續的法案。皮拉緊了,到底是要給誰看?還是只是拉皮賺獎金?

另一件作品是《湯姆男孩的紅眼睛》The Red Eyes of Tom Boy, 作品名稱來自於過去曾經風靡一時的調酒文化——番茄汁加啤酒的調酒名(Red Eye或Tom Boy),這系列作品與可美特公司(comat)合作,是一罐健康的有機番茄汁,我試著用它來探討番茄農業與加工業和全球政經與環境發展的互動關係,並透過藝術物化「現實」,將各種不同群聚關係匯聚在一起。 系列作品從公佈產地、生產者、品種、加工地、加工流程和產銷成本都將逐一公開,也有透過包裝上QRcode的連結,可以聽聽番茄汁被做為消費文化的盛衰與轉變,以及用寓言、漫畫的方式呈現番茄在跨國經濟系統中的流動情形。最後在多重文本彼此交互運作下,我好奇的是,一罐原本50塊的番茄汁背後,還能夠帶給我多少的價值。

《湯姆男孩的紅眼睛》作品持續進行,目前進行到V4.0,搭配著漫畫裝置與東土耳其斯坦(中國稱新疆)政治難民的訪談一起呈現。可美特蕃茄汁的原物料主要來自加州、東土耳其斯坦(新疆)和土耳其,依照品種的特性分別用再不同的產品上。訪談的對象是一名維吾爾族足球員,他因為參與75事件被通緝,被迫潛逃到荷蘭海牙。他侃侃而談了75事件的自身經歷,以及當地政治、經濟、種族還有農民們所遭受的困境。 其實東土耳其斯坦,是全世界最適宜種植番茄的區域之一,番茄產業在中國還被稱為 「紅色產業」,但在資本擴張下,伴隨而來的便是「紅色危機」。

我便利用訪談的內容做為文本,說明番茄產業面臨核災巨變所衍生的故事,番茄在其主要產地東土耳其斯坦面臨突變危機,並面對自身生殖挑戰與轉變成生質能源的可能,進而獨立自治,也幻想蕃茄成為資本,將反噬人類。V4.0系列也與協源綠能股份有限公司(I Waterenergy)合作,試著想像能源獨立自治的可能性,利用番茄汁以水電池原理驅動馬達,產生聲響,成為不依靠外接電源而運轉的獨立進行曲,也希望目前世界番茄產量第一的東土耳其斯坦能夠唱出自己的獨立進行曲。

《湯姆男孩的紅眼睛》收益所得中有75%做為進貨成本的預備款和支付每個月3,250元的自動販賣機租金,17.5%做為後續創作計畫的基金,最後的17.5%則會捐獻給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http://www.friendshipcit.org)所支持的貧童助學計畫,計畫進行期間每個月都會固定捐出1,200元,直到這計畫結束。
展出現場記錄
訪談錄音
訪談錄音

問:你的行動計畫如何引發更多人參與?如何持續?與藝術觀眾如何對話?

「參與」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好像也牽涉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但這關係總是顯得有些弔詭,總是很難用簡單文字說清楚,特別是目前這個「現實」,也就是環境、社會生病的狀態下。

藝術或許較難達到眾所期望的「參與」, 但我想我的藝術作品或計畫的價值不在於最後冰棒賣了多少隻、多少人手上拿了一罐我所設計的番茄汁,而是在於透過藝術家所生產出的商品,到底能夠創造出什麼樣不同的意義以及實踐的多樣性,以及如何在物化「現實」的狀態下避免僵化,保持流動,應該是與觀眾持續產生對話的關鍵,不過也是最困難的部份。

問:在思考、創作、行動過程中,你如何與農友、農村、農人進行互動?你得到的最大收穫?

在過去的作品《公平交易冰棒》我所接觸的是加工者,也就是廠商,我將自己定位於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而目前我的創作也沒有直接與生產者接觸,我所接觸與感興趣的對象是離農背景的婦女, 我好奇她們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邊緣性經歷、價值觀的轉換。她們大部份是我媽媽的朋友,我自己過去生活中也與她們有些互動,主要是透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機會進行訪談。

我也嘗試釋放藝術家的權利,希望被拍攝紀錄的對象能夠參與創作的過程,選擇自己想要被記錄的方式。最大的收穫是我自己對於「人」的價值判斷有許多的改變,也多了些諒解。

問:你的行動如何繼續與農村產生更多深刻的連結、支持?

就我目前的創作方式我想比較難與農村整體產生連結,但還是希望可以透過作品,讓觀眾對於農村、農業,甚至是離農、失業者的價值觀有所轉變。

因為我相信藝術作為這個社會和現實的一部份,一定有著它的力量去創造新的空間和政治。不論如何,不管最後我的藝術走到了哪裡或是什麼樣的形式,期待自己始終能夠將精神根留家鄉,之於農業、之於環境。

問:你如何與自己所在的「生活圈」的農業生產者,建立共生、互相支持的關係?

這是我一直希望可以達到的目標,旦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出那樣的連結,期許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有團隊一起開發出兼具藝術概念又美味,還可以解決問題的商品。

問:關於農業、務農的生活,曾給你啓發的一個人、一段話、一本書、一部片?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的著作《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以一個位在馬來西亞吉打州種植水稻為主的小村落的農民反抗形式作為研究目標,並稱這種反抗為「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農民與試圖從他們身上搾取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的人之間所發生平淡無奇卻持續不斷的抗爭,以表面上的服從、畏懼和謹慎避開公開的集體反抗的風險,反以個體不易為人覺察的行為如偷懶、欺騙、偽裝、裝糊塗、裝傻、竊盜、暗中破壞……等手段作為武器,來獲取一點點瑣碎的利益。

個體跟個體之間,也就是農民和農民之間,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絡進行連結,在累積大量微不足道的行動後進行顛覆,這種顛覆不是革命性的抗爭,單單只是為了多一些些日常生活中待在中間的機會,在中間遊戲的機會。

還有OPEN SOURCE ECOLOGY ,他們致力於農機的獨立開發並開放原始碼,讓農民可以低成本自行製造農機以對抗企業的高價農機產品。另一個是藝術團體superflex他們將藝術視為工具做為介入現實的方法,還有藝術家角色位置的變動也給了我很多的啓發。

問:對於其他想要援農的年輕朋友,請給他們一些務實的建議、參考的方法、行動的祕訣?

或許可以從自己關心的事情開始著手,生產、加工、行銷更或者畫漫畫,不論大小,重點在利用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去投入會輕鬆快樂些。我想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位置可以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每個位置的人都付出一些,那多美好。

問:從你的經驗與理解出發,你對台灣農業的未來想像是什麼?

看到越來越多人投入並且關心農業議題,是非常讓人感動的。我想好的東西,它的價值會被慢慢的彰顯。

不過在環境和氣候不停變遷下,也將是個很大的挑戰。就像我家裡人說的,近幾年來小黑蚊多得嚇人,癢得讓人沒辦法工作,這只是簡單的小例子,但卻可以反映出整個大環境的劇變。

問:你的下一個與台灣農業、農村、農人有關的計畫或行動?

目前並沒有與農業直接相關的新計畫,現階段會繼續離農和失業婦女的訪談記錄,也會繼續進行《湯姆男孩的紅眼睛》的計畫。

很高興又看到一個為台灣農業努力的平台出現,也看到上下游正努力的在連結各個領域位置對農業議題有興趣的族群,期待上下游帶來的群聚,以及在群聚後所產生的能量。